Devops基于精益原则,约束理论,和丰田套路运动,并拓展了”基础设施即代码“的实践,被人们视作敏捷运动的延续
基础设施即代码 包括 持续集成,持续交付,和持续部署
技术价值流:把业务构想转化为向客户交付价值的,由技术驱动的服务所需要的流程
前置时间:从工单创建到工作完成需要的时间
处理时间:从开始处理到完成需要的时间
Devops的基础原则,三步工作法
第一步:流动原则
实现开发到运维的工作快速的从左向右流动
- 将工作可视化
- 限制在制品数
- 减少批量大小
- 减少交接次数
- 持续识别和改进约束点,环境搭建,代码部署,测试,架构等环节中改进
- 消除日常工作中的浪费
第二步:反馈原则
使得从左到右每个阶段都够快速、持续地获得工作反馈
- 及时发现问题,建立监控系统
- 群策群力解决问题
- 在源头保障质量
- 不断地为下游工作重心做优化,
第三步:持续学习与实验原则
要建立持续学习与实验的文化
- 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安全文化
- 将日常工作的改进制度化
- 把局部发现转化为全局优化
- 在入场工作中注入弹性模式
- 领导层强化学习文化
从何处开始
5选择合适的价值流作为切入点
绿地项目,绿地项目指全新的软件项目,Devops绿地项目指一些试点项目
棕地项目,devops棕地项目指那些已经服务客户几年几十年的产品或服务,这些项目一般背负大量的技术债务(Technical debt),无自动化测试,运行在无人维护的平台等
兼顾记录型系统和交互型系统:兼顾”做的正确“和“做的快速”,兼顾质量和速度
从最乐于创新的团队作为切入点,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范围
- 发现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
- 赢得沉默的大多数
- 识别钉子户:那些有影响力的反对者,只有在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,建立起最够的群众基础之后,在考虑这一群体
6理解,可视化和运用价值
确定创造客户价值所需团队
确定客户价值流团队所需成员:产品负责人,开发团队,QA团队,运维团队,信息安全团队,发布经理,技术主管或价值流经理
针对团队工作绘制价值流图
组件专门的转型团队
- 拥有共同的目标
- 保持小跨度的改进计划,如创业团队一样,在数周内要奴鲁获得可度量的改进成果或者可用的数据
- 为非功能性需求预留20%的开发时间,减少技术债务,确保20%开发时间用于重构,自动化工作,否则应付老问题已经让自己不堪重负,根本无法开展新工作,这就在偿还技术债务的利息
- 提高工作的可视化程度
用工具强化预期行为
比如聊天室
参考康威定律设计组织架构
康威定律:软件的架构反映了软件团队的结构
换句话说,软件开发团队的结构对软件产品的架构和成果有着巨大的影响
组织原型
职能型:注重提高专业技能,优化分工和降低成本
矩阵型:结合职能型和市场型,组织结构负责,一名员工可能要向多个经理汇报
市场型:注重快速响应客户需求
过度职能导向的危害(成本优化)
根据专业领域组织团队,对于无需进行频繁交付的软件来说肯能没问题,但对于复杂交付工作,一项工作开多个工单,协调复杂,导致交付周期延长,
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团队(速度优化)
将工程师及其专业技能嵌入每个服务团队,使每个服务团队都能独立的向客户交付价值,而不必提交工单给IT运维,QA和信息安全部门
使职能导向有效
职能导向也可以成就高效运转的组织,要求组织文化上高度信任,工作优先级透明,系统预留了足够的容量能够迅速的完成高优先级的工作。
将测试、运维和信息安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
使团队成员都成为通才
给工程师提供学习必要技能的机会并各职位轮岗,全栈工程师。
投资于服务和项目,而非产品
组建稳定的服务团队,持续提供资金,不因为项目的完成而解散团队。
根据康威定律设置团队边界
理想状况下,软件的架构应该保证小团队能够独立运作,彼此充分解耦,从而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沟通和协调
创建松耦合架构,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
在紧耦合的架构中,即使是小范围的变更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故障,相反,如果架构能够支持小团队独立,安全、快速的进行开发测试和部署,就可以提高和维持开发人员的生产力,面向服务架构(SOA)就有这种特征,微服务就是基于这种架构。
将运维融入日常开发工作
三个通用策略:
- 构建自服务能力,帮助开发人员提高生产力
- 将运维工程师融入服务团队
- 如果运维工程师人数紧张,则可以采用运维联络人模式
创建共享服务,提高开发生产力
运维部门要想取得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,一种做法是创建一套集中式全自动化平台与工具及服务(例如流水线,自动化测试平台),并且是按需提供,不用提交工单等待手动处理。
将运维工程师融入服务团队
另一种做法:将运维工程师融入团队,使团队自给自足。参与开发团队的相关讨论,计划会议,每日站会等
为每个团队分派运维联络人
与融入运维工程师的模式相同,运维联络人也要参加团队的站会,把团队的需求纳入整体的运维计划,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执行相关任务,在发生资源竞争或优先级冲突时,团队依赖运维联络人推进问题的解决。
邀请运维工程师参加开发团队的会议 包括每日站会、计划会议、回顾会议
- 更好的了解开发团队的文化
- 更好的为产品团队植入运维能力
流动的技术实践
重点讨论以下内容:
- 为部署流水线奠定基础
- 实现快速可靠的自动化测试
- 实现并实践持续集成和持续测试
- 通过自动化、架构解耦等方式实现低风险发布
为部署流水线奠定基础
如何搭建环境,
如何使用版本控制系统的使用范围包含价值流中的每个成员,
如何使基础设施更容易重复搭建,
按需搭建开发环境、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
自动化的搭建环境
应用统一的代码仓库
版本控制系统应该应用到价值流中的每一个环节,我们能够重复和可靠地重新生成软件系统的所有组件,必须把下列资源纳入版本控制系统,要求能重现各个环境,包括预生产环境和构建环境
- 应用的所有代码和依赖项
- 任何用于创建数据库模式的脚本、应用的参考数据等
- 所有用于搭建环境的工具和工件 puppet或chef配置模块等
- 任何构建容器所使用的文件
- 所有支持自动化测试和手动测试的脚本
- 任何支持代码打包、部署、数据库迁移和环境置备的脚本
- 所有项目工件(需求文档、部署过程、发布说明等)
- 所有云平台配置文件
- 创建支持多种基础设施服务(企业服务总线、数据库管理系统、DNS区域文件、防火墙配置规则和其他网络设备)所需的任何脚本和其他配置信息
为什么要对环境进行版本控制更能预测IT效能和组织绩效呢?
实际上,几乎在所有情况下,环境的可配置参数都要比代码的可配置参数多好几个数量级,所以,环境最需要使用版本控制
使基础设施的重建更容易
就算生产环境只有一台服务器,也要采取按需快速重建环境的方法
通过重复创建环境,更快的水平扩容,避免当不可再现的基础设施发生灾难性故障后必须修复的痛苦。
要确保所有变更都能自动地复制到所有环境并被版本控制系统记录,而不需要手动登陆服务器
要频繁的更新环境,这样在能在开发周期的最早阶段找出问题(整个应用栈和环境都可以固化到容器中,这也可以简化整个部署流水线)
运行在类生产环境(类似生产环境)里才算完成
构建从开发到运维的快速工作流,需要确保任何人都能按需获得类生产环境,通过让开发人员在最初就用类生产环境,可以显著降低生产环境出现问题的风险
实现快速可靠的自动化测试
来自谷歌的统计数据:
- 每天4万次代码提交
- 每天五万次代码构建
- 拥有12万个自动化测试套件
- 每天运行7500万个测试用例
- 拥有100多名专门执行测试用例、持续集成和发布工具的工程师,他们负责提升开发人员的生产效率
对代码和环境做持续构建、测试和集成
让开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创建自动化测试套件,建立快速的反馈回路,尽早发现问题
通过创建部署流水线,当新的变更进入版本控制系统时,就会触发一系列自动化测试
部署流水线确保所有检入版本控制系统的代码都是自动化构建的,并在类生产环境中测试过。当开发人员提交代码变更之后,立即就能获得关于构建、测试和集成错误的反馈,从而使开发人员能够立即修复这些错误。正确的持续集成实践总是可以确保代码处于可部署和可交付状态。
为了实现这点,必须在专用环境中创建自动化构建和测试流程,原因如下:
- 在任何时候,构建和测试流程都能够运行,无论工程师的个人习惯如何
- 独立的构建和测试流程确保工程师能理解构建、打包、运行和测试代码所需的全部依赖(消除在开发人员电脑上可以运行,在生产环境不行的问题)
- 将应用的可执行文件和配置打包,并可以在环境中重复安装
- 将应用打包到可部署的容器中
- 以一致、可重复的方式进行类生产环境配置
构建快速可靠的自动化测试套件
强调执行持续集成和持续测试的必要性?如果只夜间构建,将会发生什么?
假设团队10名开发人员,每人每天检入一次,而某个开发人员的代码导致夜间构建和测试失败,则第二天才能发现,可能要花几个小时才能解决问题,更糟的是如果问题不是代码变更,而是测试环境(例如某个错误的环境配置),那么开发团队很可能认为问题已经解决,因为所有的单元测试都通过了。可是在夜间构建的过程中,集成测试仍会失败,如果新的一天又检入10个变更,而每个变更都可能引入错误,进一步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
- 单元测试:确保每个方法,类函数正确,
- 验收测试:整体测试应用,确保各个功能模块按照正常设计正常工作,并且没有引入回归错误(没有破坏以前正常的功能)
- 集成测试:保证应用和生产环境中的其他应用和服务正确交互
版权声明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、违法违规、事实不符,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@xkablog.com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处理!
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kablog.com/do-sj/71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