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晶硅是一种绝缘体,因此它本身并不具备导电性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使它能够导电呢?让我们来看一下硅的微观结构。
硅是一种外层电子数为4的元素,硅原子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结构,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。由于稳定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形成电流,人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——向稳定的硅中掺入一些杂质。
我们可以加入最外层电子数为5的磷元素。与硅原子配对后,磷会多出一个电子,形成多余电子。另外,还可以加入最外层电子数为3的硼元素,与硅原子配对后会形成缺电子的空位,称为空穴。
由于多余电子形成的区域被称为n型,而缺电子形成的区域被称为p型。将n型和p型区域结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半导体的基本结构,即PN结。
当我们将p型区域连接到正极电源上,n型区域连接到负极电源上时,电子就会从n区域流向p区域。刚开始,电子会与空穴结合,但随着电子的不断运动,电流也开始产生。硅由绝缘体转变为具有导电性的半导体。这种方法在半导体物理里被称为掺杂。
实现这一过程的方法就是离子注入,这与之前所说的气相沉积类似。不同之处在于,离子注入直接将离子打入晶体内部,与晶体发生负距离接触。过去,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高温促使杂质穿过晶圆的晶体结构,实现掺杂。然而,由于该方法受到温度影响,且掺杂精度不高且无法精确控制,已被离子注入所取代。
离子注入不仅能确切地控制掺杂的数量,而且掺杂的均匀性也很高,还可以控制注入的深度,而且不需要高温条件。它具有许多优点。
虽然离子注入的名字中带有"离子",听起来像是要进行化学反应,但实际上,离子注入只是将离子射入目标材料中,是一种纯粹的物理方法。
与之前提到的物理气相沉积类似,离子注入的过程中,离子会与目标材料的原子发生碰撞,穿越材料的表面层,并在其中停下来完成掺杂。在离子注入过程中,可以使用基础的硼离子和磷离子,也可以注入碳、硅、氮等离子。
离子注入机通过发射离子束的技术,将离子均匀地注入晶体中,使其实现掺杂。这种方法在现代芯片制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1.
半导体所提出免于退极化效应的光学声子软化新理论
到此这篇goa电路物理结构(goa电路工作原理)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,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,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!
版权声明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、违法违规、事实不符,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@xkablog.com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处理!
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kablog.com/goyykf/259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