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单链表的概念
1.1 什么是链表
链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,用于在内存中存储和组织数据。它由一系列称为节点的元素组成,每个节点存储着数据以及指向下一个节点的引用。
链表中的节点可以在内存中的任何位置分布,它们不需要连续的内存空间。每个节点都包含两个部分: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或引用。这种指针使得链表中的节点能够按任意顺序连接在一起。
链表常见的类型有单向链表和双向链表。在单向链表中,每个节点只有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。而在双向链表中,每个节点既有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,又有一个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,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双向遍历。
链表相对于数组拥有更好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性能,因为它们不需要移动其他元素来腾出空间。但是链表的缺点是访问节点时需要顺序遍历,无法像数组那样通过索引直接访问元素。
总之,链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,可用于解决许多问题,比如实现栈、队列和图等其他数据结构,或者用于处理大型数据集合。
1.2 链表的相关概念
节点和头节点
在链表中,每一个点都是由值和指向下一个节点的地址组成的独立的单元,称为一个节点,有时也称节点,
对于单链表,如果知道了第一个元素,就可以通过遍历访问整个链表,因此第一个节点是最重要的,一般称为头节点。
虚拟节点
在工程项目中会经常看到虚拟节点的概念,其实就是一个节点dummpyNode,其next指针指向head,也就是dummpyNode.next=head。
因此,如果我们在算法中使用了虚拟节点,则要注意如果获得head节点,或者从方法(函数)里返回的时候,应该使用dummpyNode.next。
另外注意,dummpyNode的val不会被使用,初始化为0或-1都可以,既然不会使用,那虚拟节点拿来干啥呢?简单来说,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处理首部节点,否则我们需要在代码里单独处理首部节点的问题。在链表反转里,我们会看到该方法可大大降低操作难度。
2. 如何构造单链表
我们来看如何构造单链表。
2.1 定义数据结构
2.1.1 C_版
链表的基本单位是节点,在C/C++的思想中,每个节点元素都配有一个指针,这意味着,链表上的每个"元素"都长下图这个样子:
数据域用来存储元素的值,指针域用来存放指针,指向下一个元素的地址。数据结构中,通常将上图这样的整体称为节点。
也就是说,链表中实际存放的是一个一个节点,数据元素存放在各个节点的数据域中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下图中{1, 2, 3}的存储状态用链表表示,如下图所示:
至此,我们便可以给出清晰的C语言的链表定义:
// C语言版 struct ListNode {
int val; // 数据域,代表数据 ListNode* next; // 指针域,代表指针,直接指向后继元素 };
注意,采用结构体的话可能会对封装性有一定影响,不过为了后续调用成员方便,就暂时采取这样的方式。
2.1.2 Java/Python_版
先看java,首先我们要理解JVM(java虚拟机)是怎么构建出链表的,我们知道JVM里有栈区和堆区,栈区主要存引用,也就是一个指向实际对象的地址,而堆区存的才是创建的对象。
在java配套代码中BasicLink类,我们debug一下看一下从head开始next会发现是这样的:
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访问了,所以链表就是从head开始,逐个开始向后访问,而每次所访问的对象的类型都是一样的。
类似的,根据面向对象理论,在java里规范的链表应该这么定义:
// java版 public class ListNode {
private int val; private ListNode next; public ListNode(int val) {
this.val = val; // 这个一般作用不大,写了会更加规范 this.next = null; } }
python类与java类具有相似的结构,不同的是,python中我采取了一个新的措施,先定义Node,再定义ListNode,其中__init__方法用于初始化对象,属性则用self.data,self.next的语法(public的访问权限)和self._head(private的访问权限)进行访问和设置,同样的,采用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缺失了一定的封装性,不过为了是后续方便罢了。
"""Python版""" class Node: def __init__(self, item): # item储存数据 self.item = item # next是下一个节点的标识 self.next = None class ListNode: """单链表""" def __init__(self): self._head = None
以上便是三种语言版的单链表定义,定义完链表的数据结构之后,我们开始来创建一个值为 [0, 1, 2, 3, 4]的链表:
2.2 创建单链表
2.2.1 C_版
首先是C语言版,核心算法是创建一个头节点,并将元素依次插到该节点后,形成一个带有头节点的单链表,并返回头节点,代码如下:
// 创建一个值为0 1 2 3 4 的链表 ListNode* initLink() {
ListNode* p = NULL; // 设置头指针 ListNode* temp = (ListNode*)malloc(sizeof(ListNode)); // 设置头节点 temp->val = 0; temp->next = NULL; p = temp; // 让头指针指向头节点(头指针就此固定) int i; for(i = 1; i < 5; i++){
ListNode* a = (ListNode*)malloc(sizeof(ListNode)); // 每次创建一个临时的节点地址 a->val = i; a->next = NULL; temp->next = a; // 每次temp的指向的后继点就是临时节点a temp = temp->next; // temp又指向下一个节点(原本temp的后继点,也就是a),为下一次添加节点做准备 } return p; }
2.2.2 Java_版
然后是java版,其算法思想和C一致(由于C的struct没有构造器,所以篇幅更长一点,但是核心思想相同)代码如下:
// 创建一个0, 1 ,2 ,3 ,4 的链表 public static ListNode initLink() {
ListNode head = new ListNode(0); // 先确定头节点 ListNode tem = head; for(int i = 1; i < 5; i++) {
ListNode node = new ListNode(i); tem.next = node; tem = node; } return head; }
2.2.3 Python_版
至于Python版,由于数据结构与前面二者有所区别,所以创建列表时的算法思想也不太相同,先定义插入头部尾部元素的函数,再进行构建,代码如下:
def add(self, item): """头部添加元素""" # 先创建一个保存item的节点 node = Node(item) # 将新节点的连接域next指向头节点 node.next = self._head # 将链表的头_head指向新节点 self._head = node def append(self, item): """尾部添加元素""" node = Node(item) # 先判断链表是否为空,若为空链表,则将_head指向新节点 if self.is_empty(): self._head = node # 若不为空,则找到尾部,将尾节点的next指向新节点 else: cur = self._head while cur.next is not None: cur = cur.next cur.next = node # 创建一个0, 1 ,2 ,3 ,4 的链表 def initLink(self): for i in range(5): self.append(i)
以上便完成了单链表的构建,接下来进入增删改查环节。
3. 单链表的增删改查
由于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互通的,所以统一介绍完思想后直接提供三个版本的代码。
3.1 遍历链表
对于单链表,不管进行什么操作,一定是从头开始逐个向后访问,所以操作之后是否还能找到表头就显得尤为重要,为避免弄丢表头,需要创建一个临时变量来遍历链表。
代码如下:
3.1.1 C_版
// 打印链表 void printList(ListNode* p) {
ListNode* temp = p; // 避免弄丢头节点的位置,创建一个临时节点指针temp用来遍历链表 while(temp) {
// 当temp指向末尾(null)时,终止循环 printf("%d ", temp->val); // 打印数据 temp = temp->next; // 指向下一个节点 } printf("\n"); } // 获取链表长度 int32_t getLength(ListNode* p) {
int Length = 0; // 初始化长度为0 ListNode* temp = p; // 避免弄丢头节点的位置,创建一个临时节点指针temp用来遍历链表 while(temp) {
// 当temp指向末尾(null)时,终止循环 Length++; // 打印数据 temp = temp->next; // 指向下一个节点 } return Length; }
测试方法:
int main(){
// 测试 printLis 和 getLength ListNode* p = NULL; p = initLink(); // 创建链表 printf(" The list is :"); printList(p); // 测试输出 int length = getLength(p); // 测试长度 printf(" The length of list is : %d", length); printf("\n"); return 0; }
3.1.2 Java_版
// 获取链表长度 public static int getListLength(ListNode head) {
int length = 0; ListNode node = head; // 为避免弄丢表头,创建一个临时变量来操控 while(node != null) {
length++; node = node.next; } return length; } // 打印链表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List(ListNode head) {
ListNode node = head; // 为避免弄丢表头,创建一个临时变量来操控 while(node != null) {
System.out.print(" " + node.val); node = node.next; } System.out.println(); }
测试方法:
class useListNode{
// 为了体现封装性,在另一个类中调用函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
// 由于ListNode中每一个函数都是static,所以可以使用静态方法调用 System.out.println("初始化列表为: "); ListNode head = ListNode.initLink(); ListNode.printList(head); System.out.println("列表的长度为: " + ListNode.getListLength(head)); } }
3.1.3 Python_版
def length(self): """链表长度""" # cur初始时指向头节点 cur = self._head count = 0 # 尾节点指向None, 当未达到尾部时 while cur is not None: count += 1 # 将cur后移一个节点 cur = cur.next return count def travel_print(self): """遍历链表""" cur = self._head while cur is not None: print(cur.item, end=" ") cur = cur.next print("")
测试方法:
# 初始化 list = ListNode() list.initLink() # 打印 print("List :", end=' ') list.travel_print() # 长度 print("The length of list is: " + str(list.length()))
3.2 链表插入
单链表的插入,需要考虑三种情况:首部,中部,尾部。
(1)在链表的表头插入
链表表头插入新结点非常简单,容易出错的是经常会忘了head需要重新指向表头。需要创建一个新结点newNode,怎么连接到原来的链表上呢?执行newNode.next-head即可。之后要遍历新链表就要从newNode开始一路next向下,最后让head=newNode就行了,如下图:
(2)在链表中间插入
在中间位置插入,必须先遍历找到要插入的位置,然后将当前位置接入到前驱结点和后继结点之间,但是到了该位置之后却不能获得前驱结点了,也就无法将结点接入进来了。这就好比一边过
河一边拆桥,结果自己也回不去了。
为此,我们要在目标结点的前一个位置停下来,也就是使用cur.next的值而不是cur的值来判断,这是链表最常用的策略。
例如下图中,如果要在7的前面插入,当curnext=node(7)了就应该停下来,此时cur.val=15。然后需要给newNode前后接两根线,此时只能先让new.next=node(15).next(图中虛线),然后node(15).next=new,而且顺序不能错。
想一下为什么不能颠倒顺序?
由于每个节点都只有一个next,因此执行了node(15).next=new之后,结点15和7之间的连线就自动断升了,如下图所示:
(3)在单链表的结尾插入
在表尾插入比较容易,只需将尾节点指向新节点即可。
代码如下:
3.2.1 C_版
// 插入节点 ListNode* insertNode(ListNode* head, ListNode* nodeInsert, int position) {
if(head == NULL) {
// 如果头节点是空的,那么待插入的节点就是头节点或者抛出一个异常 return nodeInsert; } // 判断待插入的长度是否合理 int size = getLength(head); if (position > size + 1 || position < 1) {
printf("待插入的位置有误\n"); // 抛出异常 return head; } // 插入节点到头部 if (position == 1){
nodeInsert->next = head; head = nodeInsert; return head; } // 插入节点到中间和尾部 ListNode* pNode = head; int count = 1; while(count < position - 1) {
// 找到待插入的位置的前驱节点 pNode = pNode->next; count++; } nodeInsert->next = pNode->next; pNode->next = nodeInsert; return head; }
测试函数:
// 测试插入节点的函数 void testInsert() {
ListNode* head = NULL; // 插入头部的节点 ListNode* node = (ListNode*)malloc(sizeof(ListNode)); node->val = 1; node->next = NULL; head = insertNode(head, node, 1); printList(head); // 插入尾部的节点 node = (ListNode*)malloc(sizeof(ListNode)); node->val = 3; node->next = NULL; head = insertNode(head, node, 2); printList(head); // 插入中间的节点 node = (ListNode*)malloc(sizeof(ListNode)); node->val = 2; node->next = NULL; head = insertNode(head, node, 2); printList(head); }
3.2.2 Java_版
// 插入节点 public static ListNode insertNode(ListNode head, ListNode nodeInsert, int position) {
if(head == null) {
return nodeInsert; // 如果头节点为空,则待插入的节点表示头节点,也可以抛出一个异常 } int size = getListLength(head); if (position < 1 || position > size + 1) {
System.out.println("位置参数越界"); return head; } if(position == 1) {
// 表头插入 nodeInsert.next = head; head = nodeInsert; return head; } ListNode pNode = head; // 中间插入和尾部插入 int count = 1; while(count < position - 1) {
pNode = pNode.next; count++; } nodeInsert.next = pNode.next; pNode.next = nodeInsert; return head; }
测试函数:
public static void textInsert() {
ListNode head = null; ListNode node = new ListNode(1); head = insertNode(head, node, 1); // 表头插入 printList(head); node = new ListNode(3); head = insertNode(head, node, 2); // 尾部插入 printList(head); node = new ListNode(2); insertNode(head, node, 2); // 中间插入 printList(head); }
3.2.3 Python_版
# 指定位置插入节点 def insert(self, pos, item): """指定位置添加元素""" # 若指定位置pos为第一个元素之前,则执行头部插入 if pos <= 0: self.add(item) # 若指定位置pos超过链表尾部,则执行尾部插入 elif pos > (self.length() - 1): self.append(item) # 找到指定位置 else: node = ListNode(item) count = 0 # pre用来指向指定位置pos的前一个位置pos-1,初始从头节点开始移动到指定位置 pre = self._head while count < (pos - 1): count += 1 pre = pre.next # 先将新节点node的next指向插入位置的节点 node.next = pre.next # 将插入位置的前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新节点 pre.next = node
3.3 链表删除
删除同样分为删除头部元素,删除中间元素和删除尾部元素。
(1)删除表头节点
删除表头元素还是比较简单的,一般只要执行head=head->next就行。如下图,将head向前移动一次后,原来的节点不可达,然后就可以将其删除。
(2)删除尾部节点
删除的过程不算复杂,也是找到要删除的节点的前驱节点,这里同样要在提前一个位置判断,例如下图中删除40,其前驱节点为7。遍历的时候需要判断cur->next是否为40,如果是,则只需执行cur-next = null 即可,此时节点40就可以放心删掉了。
(3)删除中间节点
删除中间节点时,也会用cur.next来比较,找到位置后,将cur->next指针的值更新为cur->next->next,然后就可以放心的将node(6)删掉了。
代码如下:
3.3.1 C_版
// 删除节点 ListNode* deleteNode(ListNode* head, int position) {
if(head == NULL) {
return NULL; } int size = getLength(head); if(position > size || position < 1) {
printf("输入范围有误\n"); return head; } if(position == 1) {
// 删除头节点 ListNode* cur = head; head = head->next; free(cur); return head; } else {
// 删除中间节点或尾节点 ListNode* cur = head; int count = 1; while(count < position - 1) {
// 找到待插入的位置的前驱节点 cur = cur->next; count++; } ListNode* tem = cur->next; cur->next = tem->next; free(tem); return head; } }
测试函数:
// 删除节点的测试函数 void testDelete() {
// 创建0~4的列表 ListNode* p = NULL; p = initLink(); printList(p); // 删除第一个元素 p = deleteNode(p, 1); printList(p); // 删除中间元素 p = deleteNode(p, 2); printList(p); //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p = deleteNode(p, getLength(p)); printList(p); }
3.3.2 Java_版
// 删除节点 public static ListNode deleteNode(ListNode head, int position) {
if(head == null) {
return null; } int size = getListLength(head); if(position < 1 || position > size) {
System.out.println("输入参数有误"); return head; } if(position == 1) {
return head.next; }else {
ListNode cur = head; int count = 1; while(count < position - 1) {
cur = cur.next; count++; } ListNode curNode = cur.next; cur.next = curNode.next; // 上面两行代码可以简化为 cur.next = cur.next.next; } return head; }
测试函数:
public static void textDelete() {
ListNode head = initLink(); printList(head); // 删除第一个元素 head = deleteNode(head, 1); printList(head); // 删除中间的元素 head = deleteNode(head, 2); printList(head); // 删除最后一个元素 head = deleteNode(head, getListLength(head)); printList(head); }
3.3.3 Python_版
# 删除节点 def remove(self, item): """删除节点""" cur = self._head pre = None while cur is not None: # 找到指定元素 if cur.item == item: # 如果第一个就是删除的节点 if not pre: # 将头指针指向头节点的后一个节点 self._head = cur.next else: # 将删除位置前一个节点的next指向删除位置的后一个节点 pre.next = cur.next break else: # 按照链表后移节点 pre = cur cur = cur.next
在很多算法中链表元素是有序的,此时如果要插入或删除某个元素,则要先遍历链表,找到目标元素后再做插入和删除。
到此这篇算法通关村第一关——链表青铜挑战笔记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,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,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!版权声明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、违法违规、事实不符,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@xkablog.com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处理!
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kablog.com/qkl-jc/1037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