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 Redis 是单线程的,大量的慢查询可能会导致 redis-server 阻塞,可以通过 slowlog get n 获取慢日志,查看详情情况。
bigkey 大对象可能会导致的问题包括:
bigkey 的存在并不是完全致命的,如果这个 bigkey 存在但是几乎不被访问,那么只有内存空间不均匀的问题存在,相对于另外两个问题没有那么重要紧急,但是如果 bigkey 是一个热点key(频繁访问),那么其带来的危害不可想象,所以在实际开发和运维时一定要密切关注 bigkey 的存在。
可以通过 redis-cli -h {ip} -p {port} bigkeys 发现大对象。
因为 Redis 的数据放在内存中,所以存放数据量的多少取决于内存的多少。
如果一个 Redis 实例的内存使用率超过可用最大内存(used_memory > 可用最大内存),那么操作系统开始进行内存和 swap 空间交换,把内存中旧的或不再使用的内容写入硬盘上(硬盘上的这块空间叫 Swap 分区),以便腾出新的物理内存给新页使用。
在硬盘上进行读写操作要比内存上慢了近5个数量级 —— 内存是 0.1μs 单位、硬盘是 10ms。如果 Redis 进程上发生内存交换,那么 Redis 和 依赖 Redis 上数据的应用会受到严重的性能影响。
查看 used_memory 指标可知道 Redis 正在使用的内存情况,识别 Redis 内存交换的检查方法:
redis-cli info server | grep process_id
cat /proc/{process_id}/smaps | grep Swap
如果交换量都是 0KB 或者个别 4KB,是正常现象。
预防内存交换:
在 RDB 生成和 AOF 重写时,会 fork 一个子进程完成持久化工作,当 fork 操作执行太过耗时也会造成阻塞,阻塞原因是该操作会复制父进程的空间内存表,即 fork 操作耗时跟内存量(数据集)关系较大。
fork 操作是重量级操作,会复制父进程的空间内存表(理论上需要复制与父进程同样的内存,但是 linux 有写时复制机制,父子进程贡献相同的物理内存页,实际会小很多,10G 大概只需要 20MB)。
fork 耗时应该在 20ms/GB;应该严格控制每个实例可使用的最大内存 10GB 以内(复制空间内存表);降低 fork 操作执行频率,适当放宽 AOF 重写触发时机。
使用 info stats 命令获取 lastest_fork_usec 指标,表示 redis 最近一次 fork 操作耗时。
开启 AOF,文件刷盘一般每秒一次,硬盘压力过大时,fsync 需要等待写入完成。
查看 redis 日志或 info persistence 统计中的 aof_delayed_fsync 指标。
输入缓冲区:redis 为每个客户端分配了输入缓冲区,其会将客户端发送命令临时保存,然后取出来执行。 qbuf 表示总容量(0 表示没有分配查询缓冲区),qbuf-free 表示剩余容量(0 表示没有剩余空间);大小不能超过 1G,当大小超过 1G 时会将客户端自动关闭,输入缓冲区不受 maxmemory 限制。
当大量的 key 进入输入缓冲区且无法被消费时,即可造成 redis 阻塞;通过 client list 命令可定位发生阻塞的客户端;通过 info clients 命令的 blocked_clients 参数可以查看到当前阻塞的命令。
输出缓冲区(client output buffer):是 redis-server 端实现的一个读取缓冲区,redis-server 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,把获取结果写入到 client buffer 中,而不是直接发送给客户端。从而可以继续处理客户端的其他请求,这样异步处理方式使 redis-server 不会因为网络原因阻塞其他请求的处理。
redis client buffer 的配置参数为 "client-output-buffer-limit",默认值为:
client-output-buffer-limit 参数限制分配的缓冲区的大小,防止内存无节制的分配。参数的默认值都为 0,意思是不做任何限制。
redis server 触发保护机制主要有两种情况:
1. 连接拒绝
2. 网络延迟
测量机器之间的网络延迟
到此这篇redis 连接拒绝(redis 连不上)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,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推荐文章,希望大家都能在编程的领域有一番成就!redis-cli -h {ip} -p {port} –latency redis-cli -h {ip} -p {port} –latency-history 默认15秒完成一行统计,-i控制采样时间 redis-cli -h {ip} -p {port} –latency-dist 统计图展示,每1秒采样一次
版权声明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、违法违规、事实不符,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@xkablog.com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处理!
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kablog.com/rfx/683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