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microRNA
解锁生命密码

为了全人类的最大利益
—— 阿尔弗雷德·诺贝尔



初识miRNA——特殊的指挥家
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交响乐团
每个细胞都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乐手
而 DNA 则是那部厚重的总乐谱
然而
要让这场音乐会顺利进行
还需要一群特殊的指挥家——miRNA
miRNA如同无形的指挥棒,在转录后的舞台上,精确调控着基因表达的每一个细节,确保细胞内的各项活动和谐共生。

microRNA 是小的单链 RNA 片段

miRNA的特别之处——基因调控新维度
高中阶段,我们学习过“中心法则”
通过流程图来回顾一下吧

长久以来,科学界普遍遵循着这样的“中心法则”
然而,miRNA的发现
颠覆了人们对遗传信息传递路径的传统认知
miRNA并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,而是在RNA层面,尤其是在信使RNA(mRNA)上大展拳脚。微小RNA能够通过特异性地结合到mRNA抑制其翻译过程,或者促进mRNA的降解,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。这种在转录后水平上的调控机制,为基因表达调控增添了新的维度。


microRNA的发现揭示了基因调控的新维度
miRNA的发现
与科学突破

1
从线虫到人类
故事的起点
要从Victor Ambros与Gary Ruvkun
在实验室默默耕耘说起
他们像侦探一样,在秀丽隐杆线虫这一微小的生物体内,寻找着控制发育的关键线索。经过一番抽丝剥茧,他们惊人地发现,名为lin-4和lin-14的基因在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lin-4基因并不编码蛋白质,而是生成了一条短RNA链,这便是后来被称为miRNA的分子。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科学界对于基因的传统认知,揭示了非编码RNA在基因调控中的新角色。

随着研究的深入,miRNA的足迹逐渐从线虫扩展到更广阔的生物界。2000年,Ruvkun团队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了另一种miRNA,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miRNA的家族成员,更重要的是,它揭示了miRNA在生物进化中的保守性和普遍性。当Ruvkun在实验室中通过慢速拨号调制解调器检查人类基因组草案时,他惊喜地发现,这种miRNA竟然是人类、小鼠等大多数动物共享的。这一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窗,让科学家们窥见了miRNA在生命之树上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。

2
miRNA的生物合成与作用机制
miRNA的生物合成过程开始于较长的初级转录本(pri-miRNA),这些转录本经过核酸内切酶Drosha处理,形成具有茎环结构的前体miRNA(pre-miRNA)。随后,pre-miRNA被转运到细胞质中,并在那里被Dicer酶进一步剪切,产生成熟的miRNA。

microRNA的生物合成与作用机制
成熟的miRNA通常与RNA诱导沉默复合体(RISC)结合,形成活性复合物,进而与目标mRNA的3'非翻译区(3' UTR)或5'非翻译区(5' UTR)结合,实现基因表达的调控。简单来说就是,miRNA通过与靶mRNA的互补配对而在转录后水平上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负调控,导致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。

3
miRNA研究的不断深入
自2000年以来
miRNA的研究进入了井喷时代
科学家们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
不断探索miRNA的奥秘
他们发现,miRNA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它们通过调控基因表达、细胞分化和组织发育等过程,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、发育和疾病发生。如今,人类基因组中已编码超过一千种不同的miRNA,这些miRNA如同精密的调控开关,协调着基因网络的运作。
随着研究的深入,科学家们逐渐揭开了miRNA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的神秘面纱。他们发现,miRNA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,涉及多个步骤和多种酶的参与。同时,miRNA通过不完全的碱基配对与靶mRNA结合,抑制其翻译或降解,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一个miRNA可以调控多个不同基因的表达,而一个基因也可能受到多个miRNA的调控,这种复杂的调控网络使得基因表达更加灵活和精细。

此外
miRNA研究在医学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
通过调控miRNA的表达水平或功能,有望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。目前,已有多个基于miRNA的药物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中,这些项目有望为癌症、心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。

microRNA调控机制的应用
结语

Victor Ambros与Gary Ruvkun的杰出贡献不仅让我们对基因调控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,更为医学研究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。miRNA的发现不仅是一项科学上的突破,更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、战胜疾病的重要里程碑。我们相信,未来miRNA将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!

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,请大家将中国科大研究生会加为星标,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“在看”,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。
-中国科大研究生会-
-学术科技部-
文案 | 刘星辰
排版 | 葛舒允
校对 | 谷迪声 张睿姝
校审 | 李昱黎
终审 | 林高华 周翔
声明|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

版权声明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、违法违规、事实不符,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@xkablog.com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处理!
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kablog.com/rfx/698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