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M映像文件
什么是arm的映像文件 arm映像文件其实就是可执行文件,包括bin或hex两种格式,可以直接烧到rom里执行。在axd调试过程中,我们调试的是axf文件,其实这也是一种映像文件,它只是在bin文件中加了一个文件头和一些调试信息。映像文件的组成
ARM映像文件是一个层次性结构的文件,包括了域(region),输出段(output section)和输入段(input section)。所谓域,指的就是整个bin映像文件所处在的区域,它又分为加载域和运行域。加载域就是映像文件被静态存放的工作区域,一般来说flash里的 整个bin文件所在的地址空间就是加载域,当然在程序一般都不会放在 flash里执行,一般都会搬到sdram里运行工作,它们在被搬到sdram里工作所处的地址空间就是运行域。ARM映像文件一开始总是存储在ROM/Flash里面的,其RO部分既可以在ROM/Flash里面执行,也可以转移到速度更快的RAM中执行;而RW和ZI这两部分是必须转移到可写的RAM里去,其实RW包括ZI区域。什么是RO段、RW段和ZI段一个ARM程序包含3部分:RO,RW和ZI
RO就是ReadOnly,程序中的指令和常量
RW就是Read/Write,程序中的已初始化变量
ZI就是Zero Init,程序中的未初始化的变量
Image文件包含了RO和RW数据。
之所以Image文件不包含ZI数据,是因为ZI数据都是0,没必要包含,只要程序运行之前将ZI数据所在的区域一律清零即可。包含进去反而浪费存储空间。
Q:为什么Image中必须包含RO和RW?
A:因为RO中的指令和常量以及RW中初始化过的变量是不能像ZI那样“无中生有”的。
ARM程序的执行过程
从以上两点可以知道,烧录到ROM中的image文件与实际运行时的ARM程序之间并不是完全一样的。因此就有必要了解ARM程序是如何从ROM中的image到达实际运行状态的。
实际上,RO中的指令至少应该有这样的功能:
1. 将RW从ROM中搬到RAM中,因为RW是变量,变量不能存在ROM中。
2. 将ZI所在的RAM区域全部清零,因为ZI区域并不在Image中,所以需要程序根据编译器给出的ZI地址及大小来将相应得RAM区域清零。ZI中也是变量,同理:变量不能存在ROM中
在程序运行的最初阶段,RO中的指令完成了这两项工作后C程序才能正常访问变量。否则只能运行不含变量的代码。
为了更直观说明RO,RW,ZI在C中的意思,请看下面例子:
1)RO
看下面两段程序,他们之间差了一条语句,这条语句就是声明一个字符常量。因此按照我们之前说的,他们之间应该只会在RO数据中相差一个字节(字符常量为1字节)。
Prog1:
#include
void main(void)
{
;
}
Prog2:
#include
const char a = 5;
void main(void)
{
;
}
Prog1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如下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Code RO Data RW Data ZI Data Debug
948 60 0 96 0 Grand Totals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Total RO Size(Code + RO Data) 1008 ( 0.98kB)
Total RW Size(RW Data + ZI Data) 96 ( 0.09kB)
Total ROM Size(Code + RO Data + RW Data) 1008 ( 0.98kB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Prog2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如下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Code RO Data RW Data ZI Data Debug
948 61 0 96 0 Grand Totals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Total RO Size(Code + RO Data) 1009 ( 0.99kB)
Total RW Size(RW Data + ZI Data) 96 ( 0.09kB)
Total ROM Size(Code + RO Data + RW Data) 1009 ( 0.99kB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上两个程序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可以看出:
Prog1和Prog2的RO包含了Code和RO Data两类数据。他们的唯一区别就是Prog2的RO Data比Prog1多了1个字节。这正和之前的推测一致。
如果增加的是一条指令而不是一个常量,则结果应该是Code数据大小有差别。
2)RW同样再看两个程序,他们之间只相差一个“已初始化的变量”,按照之前所讲的,已初始化的变量应该是算在RW中的,所以两个程序之间应该是RW大小有区别。
Prog3:
#include
void main(void)
{
;
}
Prog4:
#include
char a = 5;
void main(void)
{
;
}
Prog3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如下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Code RO Data RW Data ZI Data Debug
948 60 0 96 0 Grand Totals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Total RO Size(Code + RO Data) 1008 ( 0.98kB)
Total RW Size(RW Data + ZI Data) 96 ( 0.09kB)
Total ROM Size(Code + RO Data + RW Data) 1008 ( 0.98kB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Prog4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如下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Code RO Data RW Data ZI Data Debug
948 60 1 96 0 Grand Totals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Total RO Size(Code + RO Data) 1008 ( 0.98kB)
Total RW Size(RW Data + ZI Data) 97 ( 0.09kB)
Total ROM Size(Code + RO Data + RW Data) 1009 ( 0.99kB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可以看出Prog3和Prog4之间确实只有RW Data之间相差了1个字节,这个字节正是被初始化过的一个字符型变量“a”所引起的。
3) ZI
再看两个程序,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一个未初始化的变量“a”,从之前的了解中,应该可以推测,这两个程序之间应该只有ZI大小有差别。
Prog5:
#include
void main(void)
{
;
}
Prog6:
#include
char a;
void main(void)
{
;
}
Prog5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如下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Code RO Data RW Data ZI Data Debug
948 60 0 96 0 Grand Totals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Total RO Size(Code + RO Data) 1008 ( 0.98kB)
Total RW Size(RW Data + ZI Data) 96 ( 0.09kB)
Total ROM Size(Code + RO Data + RW Data) 1008 ( 0.98kB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Prog6编译出来后的信息如下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Code RO Data RW Data ZI Data Debug
948 60 0 97 0 Grand Totals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Total RO Size(Code + RO Data) 1008 ( 0.98kB)
Total RW Size(RW Data + ZI Data) 97 ( 0.09kB)
Total ROM Size(Code + RO Data + RW Data) 1008 ( 0.98kB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编译的结果完全符合推测,只有ZI数据相差了1个字节。这个字节正是未初始化的一个字符型变量“a”所引起的。
注意:如果一个变量被初始化为0,则该变量的处理方法与未初始化华变量一样放在ZI区域。
即:ARM C程序中,所有的未初始化变量都会被自动初始化为0。
总结:
1)C中的指令以及常量被编译后是RO类型数据。
2)C中的未被初始化或初始化为0的变量编译后是ZI类型数据。
3) C中的已被初始化成非0值的变量编译后市RW类型数据。
附:
程序的编译命令(假定C程序名为tst.c):
armcc -c -o tst.o tst.c
armlink -noremove -elf -nodebug -info totals -info sizes -map -list aa.map -o tst.elf tst.o
编译后的信息就在aa.map文件中。
ROM主要指:NAND Flash,Nor Flash
RAM主要指:PSRAM,SDRAM,SRAM,DDRAM
启动代码中Image$$??$$Limit 的含义
对于刚学习ARM的人来说,如果分析它的启动代码,往往不明白下面几个变量的含义:|Image$$RO$$Limit|、|Image$$RW$$Base|、|Image$$ZI$$Base|。
|Image$$RO$$Base| :RO段起始地址
|Image$$RO$$Limit| :RO段结束地址加1
|Image$$RW$$Base| :RW段起始地址
|Image$$RW$$Limit| :ZI段结束地址加1
|Image$$ZI$$Base| :ZI段起始地址
|Image$$ZI$$Limit| :ZI段结束地址加1
首先申明我使用的调试软件为ADS1.2,当我们把程序编写好以后,就要进行编译和链接了,在ADS1.2中选择MAKE按钮,会出现一个Errors and Warnings 的对话框,在该栏中显示编译和链接的结果,如果没有错误,在文件的最后应该能看到Image component sizes,后面紧跟的依次是Code,RO Data ,RW Data ,ZI Data ,Debug 各个项目的字节数,最后会有他们的一个统计数据:
Code ,RO Data 20939 ,RW Data 53 ,ZI Data 17028
Tatal RO size (Code+ RO Data) (180.25kB)
Tatal RW size(RW Data+ ZI Data) 17081(16.68 kB)
Tatal ROM size(Code+ RO Data+ RW Data) (180.30 kB)
后面的字节数是根据用户不同的程序而来的,下面就以上面的数据为例来介绍那几个变量的计算。
在ADS的Debug Settings中有一栏是Linker/ARM Linker,在output选项中有一个RO base选项,下面应该有一个地址,我这里是0x0c,后面的RW base 地址是0x0c,然后在Options选项中有Image entry point ,是一个初始程序的入口地址,我这里是0x0c 。
Linker/ARM Linker:RO base—0x0c RW base—0x0c
有了上面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完全知道这几个变量是怎么来的了:
|Image$$RO$$Base| = Image entry point = 0x0c ;表示程序代码存放的起始地址
|Image$$RO$$Limit|=程序代码起始地址+代码长度+1=0x0c+Tatal RO size+1
= 0x0c + + 1 = 0x0c +0x2D0FB + 1
= 0x0c12d0fc
|Image$$RW$$Base| = 0x0c ;由RW base 地址指定
|Image$$RW$$Limit| =|Image$$RW$$Base|+ RW Data 53 = 0x0c+0x37(4的倍数,0到55,共56个单元)
=0x0c
|Image$$ZI$$Base| = |Image$$RW$$Limit| + 1 =0x0c
|Image$$ZI$$Limit| = |Image$$ZI$$Base| + ZI Data 17028
=0x0c + 0x4284
=0x0c2042bc
也可以由此计算:
|Image$$ZI$$Limit| = |Image$$RW$$Base| +TatalRWsize(RWData+ZIData) 17081
=0x0c+0x42b9+3(要满足4的倍数)
=0x0c2042bc
2410启动代码注释
BaseOfROM DCD |Image$$RO$$Base|
TopOfROM DCD |Image$$RO$$Limit|
BaseOfBSS DCD |Image$$RW$$Base|
BaseOfZero DCD |Image$$ZI$$Base|
EndOfBSS DCD |Image$$ZI$$Limit|
adr r0, ResetEntry;ResetEntry是复位运行时域的起始地址,在boot nand中一般是0
ldr r2, BaseOfROM;
cmp r0, r2
ldreq r0, TopOfROM;TopOfROM=0x30001de0,代码段地址的结束
beq InitRam
ldr r3, TopOfROM
;part 1,通过比较,将ro搬到sdram里,搬到的目的地址从 | Image$$RO$$Base| 开始,到|Image$$RO$$Limit|结束
0
ldmia r0!, {r4-r7}
stmia r2!, {r4-r7}
cmp r2, r3
bcc %B0;
;part 2,搬rw段到sdram,目的地址从|Image$$RW$$Base| 开始,到|Image$$ZI$$Base|结束
sub r2, r2, r3;r2=0
sub r0, r0, r2;
InitRam ;carry rw to baseofBSS
ldr r2, BaseOfBSS ;TopOfROM=0x30001de0,baseofrw
ldr r3, BaseOfZero ;BaseOfZero=0x30001de0
0
cmp r2, r3
ldrcc r1, [r0], #4
strcc r1, [r2], #4
bcc %B0
;part 3,将sdram zi初始化为0,地址从|Image$$ZI$$Base|到|Image$$ZI$$Limit|
mov r0, #0;init 0
ldr r3, EndOfBSS;EndOfBSS=30001e40
1
cmp r2, r3
strcc r0, [r2], #4
bcc %B1
2440有60个中断源(有的中断源还有几个子中断源),中断原理如下图:
2440 外部中断 编程步骤:
外部中断初始化()
{
引脚初始化: 设置相应引脚为外部中断功能 GPxCON
选择相应触发模式 EXTINT
中断初始化: 清除SRCPNF、INTPND中的相应中断标志位
中断例程地址 -> 中断向量表 pISR_EINTx
使能相应中断 rINTMSK
}
中断例程() __irq
{
……中断程序……
清除SRCPNF(先)、INTPND(后)中的相应中断标志位
}
这是一个外部中断0的实验程序(GPF0作外部中断源):
//
void Main(void)
{
int i;
……硬件初始化……
Eint0_init();
while(1);
}
void Eint0_init(void) //EINT0初始化
{
Uart_Printf("n外部中断实验:Eint0n");
rGPFCON = rGPFCON & ~7 | 2 ; //设置GPF0 为 外部中断模式
rEXTINT0 = rEXTINT0 & ~7 | 2 ;//设置EINT0 为 下降沿触发
rSRCPND = 1; //SRCPND写1清0
rINTPND = 1; //INTPND写1清0
pISR_EINT0 = (U32)Eint0_ISR; //向向量表申请中断向量
rINTMSK = rINTMSK & ~(1); //禁止EINT0的屏蔽
}
void Eint0_ISR(void) __irq //EINT0中断例程
{
Uart_Printf("你按了一次Eint0引脚的按键n");
rSRCPND = 1; //清楚EINT0中断标志
rINTPND = 1;
}
//*
注意中断标志的清除顺序:SUBSRCPND(如果有)->SRCPND->INTPND ,如果不这样做,中断例程结束后,还会再次引起额外的中断
注意 pISR_EINT0 = (U32)Eint0_ISR;每一个中断例程运行之前,都要把它的地址交给中断向量表(此指60个中断源的eboot中断向量表,非地址0处的异常中断向量表,IRQ发生时,PC先指向异常中断向量表的IRQ位置,再跳转到eboot中断向量表),以在中断发生时,正确进入相应的中断例程,其实是把INTOFFSET中的中断号转换成(在eboot中断向量表的)偏移地址。
外部中断又24个,但不都是一致的,如下图:
EINT0、EINT1、EINT2、EINT3是四个独立的中断源,而EINT4~7组成一个中断源,EINT8~23组成一个中断源。
那么EINT4~7的中断程序如何写,显然不能用EINT0的方式,不然EINT4~EINT7的四个源相互之间无法被区分开,EINT8~23也同理。
所以为了区分它们,要用到EINTMASK和EINTPEND,EINTMASK每一位对应EINT4~EINT23的屏蔽,其他位保留;EINTPEND每一位对应EINT4~EINT23的中断请求,其他位保留;这样就可以顺利区分EINT4~EINT23了。
下面是Eint2和Eint11的中断程序
//
void Main(void)
{
int i;
……硬件初始化……
Uart_Printf("n外部中断实验:Eint2 和 Eint8_23n");
Eint2_init();
Eint8_23_init(); //EINT11初始化
while(1);
}
void Eint2_init(void) //EINT2初始化
{
rGPFCON = rGPFCON & ~3<<4 | 2<<4 ; //设置GPF2 为 外部中断模式
rEXTINT0 = rEXTINT0 & ~7<<8 | 4<<8 ;//设置EINT2 为 上升沿触发
rSRCPND = 1<<2; //SRCPND写1清0
rINTPND = 1<<2; //INTPND写1清0
pISR_EINT2 = (U32)Eint2_ISR; //填入Eint2的中断向量
rINTMSK = rINTMSK & ~(1<<2); //禁止EINT2的屏蔽
}
void Eint2_ISR(void) __irq //EINT2中断例程
{
Uart_Printf("你按了一次Eint2引脚的按键n");
rSRCPND = 1<<2; //清楚EINT2中断标志
rINTPND = 1<<2;
}
void Eint8_23_init(void) //Eint8_23初始化
{
rGPGCON = rGPGCON & ~3<<6 | 2<<6 ; //设置GPG3 为 外部中断模式
rEXTINT1 = rEXTINT1 & ~7<<12 | 2<<12 ;//设置EINT11 为 下降沿触发
rEINTPEND = 1<<11; //*EINTPEND中的 EINT11位 清0
rSRCPND = 1<<5; //SRCPND中的 Eint8_23位 清0
rINTPND = 1<<5; //INTPND中的 Eint8_23位 清0
pISR_EINT8_23 = (U32)Eint8_23_ISR; //填入Eint8_23的中断向量
rEINTMASK = rEINTMASK & ~(1<<11); //*禁止EINT11的屏蔽
rINTMSK = rINTMSK & ~(1<<5); //禁止Eint8_23的屏蔽
}
void Eint8_23_ISR(void) __irq //EINT2中断例程
{
Uart_Printf("你按了一次Eint8_23引脚的按键n");
rEINTPEND = 1<<11; //*EINTPEND中的 EINT11位 清0
rSRCPND = 1<<5; //SRCPND中的 Eint8_23位 清0
rINTPND = 1<<5; //INTPND中的 Eint8_23位 清0
}
//*
结果如下:
S3C2440A 具有130 个多功能输入/输出脚,分别包含在如下9 组端口中。
●1 个25 位输出端口(端口A)。
●1 个11 位输出端口(端口B)。
●4 个16 位输入/输出端口(端口C、D、E、G)。
●1 个8 位输入/输出端口(端口F)。
●1 个9 位输入/输出端口(端口H)。
●1 个13 位输入/输出端口(端口J)。
基本上,每个端口有三个寄存器:
GPnCON:端口配置寄存器,多数端口有多种功能,所以需要这个寄存器来使某个端口确定某一功能。
GPnDAT:端口数据寄存器,当端口为输出功能时:写这个寄存器就是使端口引脚输出相应电平;当端口为输入功能时:读这个寄存器就是读端口引脚上的相应电平;
GPnUP:端口上拉寄存器,决定端口是否具有内部上拉功能。
下面做个程序,使GPF4引脚上的LED灯闪烁。
GPF4的设置
GPFCON[9:8] 00 = Input 01 = Output
10 = EINT[4] 11 = Reserved
//
void Main(void)
{
int i;
……硬件初始化……
LED();
while(1);
}
void LED(void)
{
int i;
Uart_Printf("nIO LED 实验n");
Uart_Printf("GPF4----LED1闪烁n");
rGPFCON = rGPFCON & ~(3<<8) | 1<<8 ;//设置GPF4为输出功能
while(1)
{ for(i=0; i<; i++); //延时
rGPFDAT = rGPFDAT ^ 1<<4 ;//GPF4电平反转
}
}
//*
结果如下图:
下面实验一个四个灯的流水灯实验,这四个灯接GPF4-GPF7
//
void Main(void)
{
int i;
……硬件初始化……
LED();
while(1);
}
void LED(void)
{
int i;
Uart_Printf("nIO 流水灯 实验n");
rGPFCON = rGPFCON & ~(0xff<<8) | 1<<8 | 1<<10 | 1<<12 | 1<<14 ;//设置GPF4、5、6、7为输出功能
rGPFDAT &= ~ ( 1<<4 | 1<<5 | 1<<6 | 1<<7 ) ;//GPF4电平反转
while(1)
{ for(i=0; i<; i++); //延时
rGPFDAT = rGPFDAT ^ 1<<4 ;//GPF4电平反转
for(i=0; i<; i++); //延时
rGPFDAT = rGPFDAT ^ 1<<5 ;//GPF5电平反转
for(i=0; i<; i++); //延时
rGPFDAT = rGPFDAT ^ 1<<6 ;//GPF6电平反转
for(i=0; i<; i++); //延时
rGPFDAT = rGPFDAT ^ 1<<7 ;//GPF7电平反转
}
}
//*
版权声明: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、违法违规、事实不符,请将相关资料发送至xkadmin@xkablog.com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处理!
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xkablog.com/yd-react-native/79168.html